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從古建築中獲取抗震技術

中國抗震研究專家在研究了現存的許多古代建築物後認為,是有效的抗震技術使它們雖屢遭地震等多種自然因素的破壞仍能昂然屹立。

專家們發現,這些古建築無論在平面、空間結構或在局部構造上均有整體剛度,同時在強烈地震發生時各個部位又能「鬆動」、「錯動」,使建築物產生「松而不垮」的柔性,所以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具有「剛柔結合」、在地震時又能「以柔克剛」的特點。

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的專家王成亮說,中國古代建築的房屋平面的形式中軸對稱的較多,一般以「間」為單位,每間為大體相當於「黃金比」尺度的矩形。均勻分佈的柱網決定了建築的平面,這為建築結構的整體性奠定了基礎。這種形式還可以使房屋的質量中心和剛度中心相吻合,提高了抗震性能。

中國的老式三合院、四合院,房屋之間以矮牆或開敞短廊形成的緩衝帶,使房屋不會因為毗鄰相撞而遭到破壞。

王成亮認為,中國古代建築構件和構件之間的榫卯結合結構是抗震的關鍵。這種結構被稱為「牆倒屋不塌」,它和現代樑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遇有強烈地震時,採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致「散架」,起到了耗能的作用。

專家們發現,中國古建築屋頂挑簷採用斗拱形式的較之沒有斗拱的,在同樣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強得多。斗拱是榫卯結合的一種標準構件,是力傳遞的中介。過去人們一直認為斗拱是建築裝飾物,而研究證明,斗拱把屋簷重量均勻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穩定作用。

據介紹,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些抗震技術已經被我國建築設計人員吸收,並將充分運用到各地的新建築,特別是高層建築中。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