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唐山皮影戲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驢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中影響最大的種類之一。通常認為灤州影戲初創於明代末期,盛行於清末民國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唐山皮影戲的主要操縱演員有兩個人,即「上線」和「下線」。支配影人動作的桿子有3根,分別叫「主桿」和「手桿」。唐山皮影戲演出通常有拿、貼、打、拉、唱五種分工,有「七忙八閒」之說。
  唐山皮影戲的劇本又稱「影卷」,現存至少500多部。其中「連台本」有130多部,單本劇也很多。劇目有《五鋒會》《二度梅》《青雲劍》等。皮影傳統劇本的文學結構為人物出場有上場「詩」,下場「對」。其格律常用「七字句」、「十字錦」、「三趕七」、「五字賦」、「硬散」、「大金邊」、「小金邊」等。這些唱詞結構都是以對偶的上下句為其結構的基本單位,每段唱詞一般都是由若干對聲韻相同的上下句組成。唐山皮影以樂亭方言為基礎,以唱功見長,風格獨特,為板腔體。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以及平唱、花腔、淒涼調、悲調、游陰調、還陽調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趕七等各種腔調。
  皮影的雕刻要經過刮皮漿皮、拓樣雕刻、著色塗油、拼釘裝桿幾個步驟。刀口和上色是最能體現雕刻藝人水平的地方。人物造型分為生、小、大、鬢、丑等。
  唐山皮影的劇目內容是深層剖析當地社會民俗民風、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歷代唐山皮影藝人對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藝的改良與創新從未間斷過,這些經驗是今人和後人的寶貴財富。唐山皮影的傳承延續著口傳心授的方式,為文化傳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鑒價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樂、表演、造型有著本地域特有的風格,受到國內外同行和觀眾的讚譽,具有很高的欣賞與研究價值。
  現在,能夠進行皮影戲劇本創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藝人年齡偏大,找不到徒弟傳承,欣賞皮影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少。唐山皮影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