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震不垮的平武報恩寺

在祖國西南邊陲、四川盆地西北邊緣山區,聳立著一座地震震不垮的深山宮殿─平武報恩寺。
    據有關史料記載,平武報恩寺是由龍州宣撫司土官僉事王璽、王監父子於明朝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始建,完工於明朝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歷經20載,建成這座佔地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的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的深山宮殿。報恩寺座落於平武縣城東、主要由廣場、經幢、狻猊、山門、鐘樓、石拱橋、范公
井、天王殿、大悲殿、華嚴殿、大雄寶殿、碑亭、萬佛閣以及戒台、禪室齋房、長廊等組成。整個寺院一派宮殿設計、一色楠木構件、佈局十分嚴謹,從1440年始建至1996年的556年間,歷經世態滄桑變故、風霜雨雪侵襲和本地多次地震的震撼,迄今寺內殿堂無蛀蛛網,閣體完整無損,巍然聳立於深山谷地之中,堪稱古今建築奇
觀。
    平武報恩寺地處我國南北地震帶中部的龍門山地震帶中北段,在明朝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平武古城發生5.5級地震中,震中距僅15公里,震中區「公廊屋瓦梁木嘎然有聲,棟樑崩,門扉不掩而合,四境之內十室九傾。」而報恩寺巋然不動;明朝崇禎二年十二月初四日(公元1630年1月16日)平武小河營(現屬松潘縣)
發生6.3級地震,烈度八度,震中距75公里,震中區「城塌120丈、山崩壓死軍民數人。而報恩寺完整無損;1976年8月16、22、23日,平武與松潘交界處發生兩次7.2級一次6.7級強震,震中區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畜傷亡,而報恩寺主體構件無一處震壞。真可謂」震不垮的平武報恩寺。「據有關專家考證,平武縣報恩寺有下列抗震特點:
    第一,穩固的台基。細看報恩寺建築群,都有穩固的台基。這些台基均由長青條石鑲鋪成長方形四周石製階基,其內用黃土沙石夯築,形成10厘米厚的三合土基面。柱基與台基同在一個水平面上。這種鋼箍式台基為整個建築物抗震奠定了堅固的基礎。
    第二,巧妙的閣體構造。環顧各個殿堂樓閣的閣體都是一色楠木構架。梁架高與寬是以3︰2比例設計。栓子都是大木構件,起著支撐梁架與屋頂的承重作用。採用內外兩周均衡對稱的配置方法,形成結構嚴實的柱網結構,面寬與進深、高與進深均採用5︰4比例,可化解地震推拉力的破壞;啟用中心通柱,全部採用箍頭榫兩根相接的作法,既加強閣體的整體性,又鞏固了框架,可抗禦地震顛簸的破壞。套框式栓梁結構,樑柱都採用雙層圈柱,柱子縱橫兩個方向均採用梁枋斗拱拉連,形成兩層框架;外簷栓組成的框架套住內簷栓組成的框架,兩套框架又用梁枋斗拱聯結成一個整體,再在四周簷下用闌額,由額雙層額枋,栓下再用地袱聯結,在整體上等於加了鋼箍,相當於現代建築中的鋼筋混凝土圈梁,這種套框式栓梁結構經得起地震的搖晃和顛簸。嚴而不死不用楔梢的榫卯結構,報恩寺整個殿堂樓閣的斗、拱、昂、枋等構件關節上,均採用榫卯結合相嵌而成,都不用楔梢加栓。這種作法既嚴實而不死固,具有伸縮餘地,使整體處於彈性狀態,不致被地震破損或折斷。
    第三,精巧的屋頂。仰望報恩寺殿堂閣樓亭的屋頂,無不是綠色硫璃瓦蓋而伏脊,座脊轉角和前脊獸物人物下面,每隔約1米處釘有長釘,既可固定脊物又可防止脊瓦滑動,在一定程度上可防止地震時屋瓦掉落。脊簷下叮噹作響的小吊鐘在山風中晃動,迎送觀光的遊客。
    平武報恩寺在歷次地震中顯示出「晃而不散、搖而不垮」的抗震特點,無不銘刻著當時無名工匠們的巧妙設計和精心勞作。跨越五百多年漫長歲月,震不垮的平武報恩寺鐘樓上古鐘常鳴,它時常警示人們;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