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權威專家分析地震預測現狀:地震,究竟能不能預æ¸

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社會各界對此看法不一。

    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南北帶地震構造研究組組長張培震26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中國地震災害與防震減災的專題講座時表示:「在認真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長期預報(一般10年以上)相對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短臨預報非常困難,但不是絕對不可能。」

    中國地震局資深地震預報專家張國民研究員的總結則是:「在充分和合理地應用現有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條件下,對某種類型的地震,有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預報。」張培震認為,這樣的總結比較實事求是,這就是中國地震預報的現狀。

    張培震說,當前的科學技術雖然突飛猛進,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難」。人們還不能對地震孕育發生的10-20公里深處進行直接觀測,設在地表的間接觀測也十分稀疏。地球內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頻發性」;地震物理過程的複雜性等是地震預測的主要困難所在。

    張培震說,大地震重複發生的時間很長,對大陸內部的斷裂而言往往是上千年到數千年,遠遠大於人類的壽命和儀器記錄地震的時間,這就限制了對地震發生規律的經驗總結。地震是在極其複雜的地質結構中孕育發生的,它的過程是高度非線性的、極為複雜的物理過程,人類迄今為止對這一過程的瞭解很少。這些困難都極大地影響到地震預測預報的準確性。

    美國科學家們曾提出「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學術觀點,認為目前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有效地進行地震的短臨預報,也就是還不能準確地預報幾天到1-2月內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強度。張培震說:「這種觀點在科學意義上大體是符合實際的,但不是絕對的。」

    他指出,世界各國的地震學家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對地震預報的探索,並且不斷地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我國從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起開始了地震預測的探索和實踐,1975年對有明顯前震活動的遼寧海城7.3級地震進行了成功的預報,之後還對發生在雲南、新疆、青海和遼寧的一些具有某些「前兆」異常的中強地震進行過有減災實效的震前預報。

    但張培震表示,據他瞭解,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和四川省地震局在「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前沒有接到任何有關這個地區正式的短臨預報意見。從震前的監測結果來看,沒有發現顯著的、大範圍的、能夠讓地震學家們在現有科學水平上、依據現有經驗做出判斷的「前兆」異常。

    「但這次強震究竟有沒有與地震相關的『前兆』異常,有什麼樣的『前兆』異常,能夠汲取什麼樣的經驗教訓,還要等待對震前所有資料的進一步深入分析後才能下結論。」他說。

    據瞭解,2004年批准的國家973項目的研究地區也包括龍門山斷裂帶,「5·12」汶川8級地震發生在項目研究區的東北部,獲得了十分寶貴的震前和震後的觀測資料。

    「對地震的監測預報是防震減災的突出環節,是必須下大力氣努力探索,爭取有所突破的一項重要工作。」張培震表示,之所以說明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並不是要「知難而退」,為放棄開展地震預報研究尋找借口;而是要明確問題和困難所在,找準突破點,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強觀測、加強研究,努力克服困難,知難而進,積極進取,探尋地震預報新的途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