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震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中毒診斷及處理原則

1、流行病學特點:因經口食入被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污染的食品而致病。致病食品主要為各類熟肉製品及冷葷食品,其次為蛋及蛋製品,乳酪等食品。老人及嬰幼兒易感。
2、臨床表現:本病潛伏期因菌型不同而有所差異。
主要症狀及體征: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EPEC):是嬰幼兒(2周~18個月)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見。臨床表現多為發熱、不適、嘔吐、腹瀉、粘液便(無血)。20%左右的嬰幼兒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病情可持續2周以上,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1 產毒性大腸埃希氏菌(ETEC):腹痛、腹瀉、噁心、低熱,腹瀉主要為水樣便(霍亂樣便),少有血樣便出現。常為自限性,病程一般2 d~3 d。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覆發作。
2 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EHEC):臨床表現多為突發性痙攣性腹痛,初為水樣便,後為鮮血樣便,偶有低熱,伴有上呼吸道症狀。嚴重者(如嬰幼兒或老年人)可並發溶血性尿毒綜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導致死亡。
3 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為EHEC的主要血清型,患者大多數起病較急,腹部劇烈疼痛,初為水樣便,1 d~2 d後出現類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鮮血樣便或血便相混,低燒或不發燒。病程一般為2 d~9 d。感染中毒嚴重的人在便後不久可發生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血小板減少、微血管異常溶血性貧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瀉後出現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除有發熱、血小板減少、微血管異常溶血性貧血、急性腎功能衰竭等表現外,還可出現頭痛、輕癱、昏迷等神經系統症狀。該菌能產生大量志賀樣毒素(SLT),可引起腸道出血性腸炎(HC)、溶血性尿毒綜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侵襲性大腸埃希菌(EIEC):水樣性腹瀉每天2次~5次,並有腸鳴、腹痛、乏力、厭食等症狀,部分有噁心、發熱(39℃)。
4 聚集性大腸埃希菌(EAggEC):以成人腹瀉為主。病程較短1 d~2 d,症狀較輕、中度腹瀉,偶有與嬰幼兒頑固性腹瀉有關,其特徵為病程長,大於14 d,發熱(>38℃)、嘔吐、血便。
3、對患者的處理: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根據病情進行催吐、洗胃或清腸,排除毒物。輕者一般採用對症治療和支持療法,不推薦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吐瀉頻繁者,應禁食l2 h~24 h。重者可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對症治療。對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病人慎用抗生素,可能會導致嚴重的HUS症狀出現。對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O157:H7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應分別隔離治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