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鵲華秋色圖》 - 作品賞析

據畫上作者題款可知,這幅畫是送給作者的友人周密的。周密(1232~1298年)是元代著名文學家,書畫鑒賞家,祖籍濟南,自從其曾祖父隨高宗南渡,就定居在吳興。他雖然沒有到過濟南,但對故土懷有深厚的感情,自號“華不注山人”。一次,趙孟頫與周密談起齊州名山,趙認為華不注最有名,結果勾起了周密的思鄉之情。後來,趙孟頫畫了這幅畫送給周密。

《鵲華秋色圖》描繪的是山東濟南東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一帶的秋景。畫中自識雲:“公謹父,齊人也。餘通守齊州,罷官來歸,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於左氏,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雲。元貞元年十有二月。吳興趙孟頫制。”後有“趙子昂”印,還有董其昌跋語,拖尾有楊載、吳景運、曹溶、董其昌等人的題跋。在構圖上,作者把兩座山分左右佈局,右邊是華不注山,左邊是鵲山,均安排在遠景位置。兩座山的形狀,一呈尖三角形(華不注山),一呈半圓形(鵲山),兩者遙遙相對,在剛柔對比中,更顯得華不注山的險峻奇突。圖中中景、近景表現出一片遼闊蒼茫的景象。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房舍隱現。圖中林木種類頗多,紅綠相間,枯潤相雜;樹姿高低且變化豐富,佈置得宜,聚散自然,多而不繁,疏朗有致。在這水鄉山色之中,幾個漁民在勞作,或撐篙、或扳網,還有一人策杖漫步在田野,遠處可見散放著的牛群,整個畫面洋溢著牧歌般的恬靜氣氛。綜觀全圖,作者將諸多景物安排得錯落有致:水陸交接、林木聚散、平原遠近、兩山對峙、屋宇人物,使畫面增添了節奏感。作者把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筆法靈活,畫風簡逸,含有寄趣林泉、嚮往自由的情感,顯示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用筆方面,《鵲華秋色圖》也有所獨創。畫上樹幹不是用兩條線勾廓外形,而是把邊線與樹皮的紋理結合在一起勾繪。用筆似乎旋轉,線條往復重疊,增添了樹幹的質感。畫上近景中景的樹葉,點繪得比較疏朗,遠樹畫得簡潔,整體感較強。鵲山用披麻皴,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採用了長披麻皴,並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幹濕,表現出了大自然的節奏和生命。房舍人畜、蘆獲舟車均精描細點,再渲染青、赭、紅、綠,設色明麗清淡,風格古雅俊秀,創造性地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融為一體,可見作者筆法靈活,畫風蒼秀簡逸,富有創新之意。

從總體看,《鵲華秋色圖》可能運用五代畫家董源的某些畫法,如水草的描繪與董源《瀟湘圖》中的畫法相似;中間一段叢樹坡地,和董源的《寒林重汀圖》又有些相似。但是,趙孟頫不是完全重複董源的藝術語言,而是在畫中主動地運用了他書法精湛的筆法,因此產生略帶幹而毛的線條,顯示出簡率蘊藉的特殊意味,從而得天獨厚地形成個人的藝術風格。此畫簡潔明快,兩座山的色彩比較醒目:華不注山為淡青綠,鵲山為淡花青。遠樹、叢林、蘆草均染淡花青色,房屋、黃牛用淡赭黃色,並點出紅葉,人物衣服則用白粉點繪。整個畫面色彩基調是淡花青與淡赭色形成對比,表現出秋色的清曠、明潔的情調。
返回列表